河北安防资质网

人脸识别技术正陷入“不安全”的指控

发表时间:2019-04-30 13:59

近日,备受争议的亚马逊人脸识别系统“Rekognition”最新消息称,亚马逊股东将于下个月22号进行投票决定是否禁止向政府出售人脸识别系统Rekognition。

  据了解,“Rekognition”人脸识别系统由亚马逊在2016年推出,功能包括看图识脸、判断情绪、标注对象等,且一直与政府合作。然而自去年上半年开始,这一合作陆陆续续遭到了来自多方抗议。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认为,“亚马逊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向美国警方提供人脸识别服务,像Rekognition这样的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导致美国公民的私人数据被滥用、隐私遭到侵犯。”因此他们呼吁亚马逊应该停止向美国政府提供强大且危险的人脸识别系统Rekognition;2018年10月份开始,包括一些股东在内的超过450名亚马逊员工发出了一封CEO贝索斯的联名信,提出“我们不应向军方出售人脸识别技术”;今年也有二十多名重量级AI研究人员签名的公开信也提出抗议,称Rekognition系统的人脸识别存在高错误率、性别歧视、偏差等问题,要求亚马逊停止向执法部门出售该类工具。这其中签署此信的就包括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Anima Anandkumar等。

  目前,包括亚马逊员工、AI研究人员、用户、民间组织等在内,已经有超过15万人联名抗议这一出售行为。

  人脸识别存安全争议

  事实上,有不少科技公司遇到同样的问题,如谷歌在2018被曝出与国防部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军用无人机镜头,帮助后者更好地从移动或静止图像中自动追踪感兴趣的对象,遭受了数千人的抗议和AI研究者的警告;Facebook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了让上传照片至网站的Facebook用户在照片中标记出朋友,在美国和欧洲引发了议员和隐私倡导者的担忧,并被一些欧洲监管机构调查等。

  可以看出,国外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人脸识别未经用户许可擅自采集用户人脸数据,侵犯知情权和隐私权。

  很多科技企业在利用拍照、摄影等应用方面,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未经许可擅自采集人脸数据,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在信息时代下,一些科技巨头企业拥有长且广的生态链,不止拥有用户的人脸数据,还拥有用户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财务状况等资料,一旦数据被泄露,用户将毫无隐私可言。国外的人民和专家们担心,其采集的数据一旦泄露或被企业用作商业用途,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行非法侵扰、盗取财物等,将会极大地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

  2、人脸识别技术没有规定,人们的权力无法受到保障。

  目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有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有作相关的规定,而人脸识别技术却存在着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伦理问题,人们的权力无法受到保障。

  201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Michal Kosinski曾经通过 AI 研究从交友网站的公开信息中收集到的三万多张照片,在没有穿搭风格、人物动作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就单一面部信息而言,找到了同性恋人群与异性恋人群之间的面部差异。而这项研究遭到了来自学界同行和大众的各种质疑:性取向是一个人的隐私,AI 强行根据你的脸算出你的性取向,本质上冒犯了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保有权。其次,个人性取向一生中会发生很多浮动变化,并非固定的,对一些反对同性恋国家的人来说,这种技术甚至会直接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

  以此类推,如果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扫一下脸就能看出性取向、犯罪指数、遗传病等,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其可利用的价值空间巨大,或将在某种层度上增加犯罪率。

  我国人脸识别应用广泛

  与国外纷纷扰扰的争议相比,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并逐步从静态识别开始走向动态识别。

  由于目前相关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和完善,中国大部分科技企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数据比较顺利,如美图秀秀、天天P图等软件使用时都会被采集人脸数据。

  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方向上,目前一般是用于自助终端和公安系统。其中,“人脸识别”自助终端,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到自助设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采集的照片与已存照片、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并提供人脸相似值,利用人脸识别特征的唯一性,精准、便捷的实现身份真实性的有效核查以及快速办理业务,目前已在银行业务办理、刷脸支付、刷脸开门、车站安检等领域广泛使用。

  在公安系统的应用中,则是通过人脸识别照片比对系统用于快速身份鉴别,在大量的数据库中如失踪人口照片库、挡获人员照片库、常驻人口照片库、暂住人口照片库、追逃人员照片库、重点人口照片库、CCIC在逃人员照片库等查找检索特定人员的身份,加快公安侦查人员对嫌疑人的身份辨认过程,为加速“科技强警”进程,形成高智能的、社会化的、规模化的公安防范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技术开始走向动态识别,如中国电子在深圳龙岗等地区的监控系统,可识别出行驶中车辆的颜色、品牌、驾照;行人的性别、衣服颜色、发型等数据,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安全性,从这一方面来说提高了犯罪成本,让犯罪的人“避无可避”。

  同样的,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也引起了业界关注。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通过立法方式强化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相关行业、企业应提升安全技术水平,避免公民隐私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非必要的隐私数据不应采集。


X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客服

留言